Hillshsu's Blog

Archive for the ‘恐龍’ Category

103-03-02(日)晚間19:00無意間轉到動物星球頻道,

意外看到一部很不錯的影片—「真實猛龍:科學的假設」,

含廣告長達2小時的影片,本意是欲以「科學的假想」與精彩的動畫,

引導觀眾思考「龍」存在的可能性,但最近放在動物星球頻道播出,

讓深愛古生物的小寶與媽咪,差點陷入發現新物種的迷思。

媽咪得承認沒辦法百分之百專心陪小寶看影片,

以致忽略了節目一開頭即聲明的「純屬虛構」字眼。

這部影片很有趣,從自然史角度,想像並推論「龍」這種從未存在的生物,

並說明歷代在世界各地演進成不同的龍種

(例如逃過KT事件的水龍,以及後來爬上陸地的森林龍),

以及各種龍如何發展出獨特的行為以因應生存環境。

影片中假設古生物學家自願去羅馬尼亞,

調查冰雪中可能是龍的怪異生物屍體。

在調查中,發現該生物擁有鱷魚般的喉蓋,

可能是從水生猛龍演化而來,因此躲過隕石墜落時的生物浩劫。

龍屍旁邊有焦黑人類,加上龍屍氣囊中抽出的可燃性氫氣與甲烷等氣體,

證明這種龍會噴火,而打火石則是殘留在臼齒上的白金礦物。

還有利用火保持蛋的溫度,以及龍爸爸對於下一代性別的矛盾情結。

最後深入發掘小龍屍體的洞穴,發現了騎士與龍對戰的證據。

真實猛龍

(圖片取自網路)

這部影片相當引人入勝,觀賞過程中,

不斷提醒小寶要注意古生物學家如何運用科學的工具與一連串的想像,

找尋答案,這部影片有中文配音,很適合小寶觀看,

小寶可以很專注地跟著古生物學家,慢慢解開謎題。

建議下次能在影片的尾聲,再次補上本片純屬虛構字眼,

可以將墮入奇幻旅程的觀眾,再次拉回現實。

最後評論,給這部影片N個讚,很適合親子闔家觀賞。

以下轉貼自Discovery:http://www.niotv.com/epg_content.php?content_id=5781&epg_name=%E7%9C%9F%E5%AF%A6%E7%8C%9B%E9%BE%8D

在人類歷史上,龍這種生物幾乎出現在世界每個文化的神話與傳說,自古來一直讓人們為之神往,無論是伊努伊特人、阿茲特克人或中國人,都為這種生物深感著迷。這些民族從未有所交集,卻都構想出相同的神話動物。

Discovery頻道特別和世界各地的製作小組、頂尖科學家、藝術家以及動畫師共同合作,集結神話傳說、科學證據和理論、CGI電腦動畫和先進特效,讓神話中的龍神氣活現。

《真實猛龍》將龍幻化為真實動物。製作過Discovery頻道 《與恐龍共舞》、《與野獸共舞》節目、以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各式動物怪獸的動畫公司,再次運用驚人的動畫效果,栩栩如生地將龍呈現於觀眾眼前。這個特別節目將想像龍歷代以來如何在世界各地演進成不同的龍種,以及各種龍是如何發展出獨特的適應力與行為以因應生存環境。在這部精彩的故事中,龍尋找配偶、養育幼龍、保護地盤、並設法在人類侵犯的環境下生存,就和歷史上其他動物如出一轍。

繼上次挖掘系列商品—恐龍蛋(暴龍)開箱後,

102-09-20要進行的是另一組化石挖掘體驗組之開箱活動。

目前石尚自然探索屋網頁上販售的挖掘組包含冥河龍、腕龍、三角龍、副櫛龍、

迷惑龍、原角龍、長毛象、穴熊、劍齒虎、雕齒獸、大地獺、不飛鳥、

翼手龍、脊頷翼龍、準葛爾翼龍、薄片龍、滄龍、魚龍、人類等。

我們這次購買的編號CL176K是之前被稱為雷龍的迷惑龍屬,屬於蜥腳類恐龍,

盒子上寫適合6歲以上,不過兄妹倆已有恐龍蛋的挖掘經驗,這次挖起來特別輕鬆。

102-09-20恐龍挖掘01

每組盒內已經附有1把塑膠的鎚子與鑿子,

撕開長方形陶土的塑膠膜後,稍微浸濕後,就可以輕鬆挖掘。

小寶先跟小美提醒可以挖掘的部位,再由小美手拿槌子與鑿子輕輕敲打,

有模有樣的進行考古體驗。

102-09-20恐龍挖掘02

考古需要耐心與細心,最後交由小寶小心的將迷惑龍身體上各部位骨骼取下。

102-09-20恐龍挖掘03

挖好後可將骨骼泡清水,即可輕鬆去除多餘的陶土。

這組恐龍模型是塑膠材質,可自行組裝拆解,四足可以活動,嘴巴也可開合,

方便小朋友認識恐龍的骨骼,成品也較具有可玩性。

IMG_6323

幾個禮拜前,在士林科學教育館的石尚自然探索屋門市,帶回2套化石挖掘體驗組,

符合滿$ 888元贈送三葉蟲化石(真品)的門檻,

購買的化石挖掘體驗組分別為恐龍蛋(暴龍)與恐龍挖掘(迷惑龍),

今天要先開箱的就是恐龍蛋(暴龍)的頭骨。

102-08-11恐龍蛋開挖00

恐龍蛋挖掘共有暴龍、三角龍、腫頭龍、迅掠龍、圓頂龍以及副櫛龍等6種,

隨蛋附贈挖掘工具組,包含木製鑿子、小毛刷、快乾膠、木製支架、木製底座各1個。

102-08-11恐龍蛋開挖01

兄妹倆分兩次挖掘,第一次先體會不泡水的乾挖法,

告訴兄妹倆,化石挖掘現場通常是乾燥缺水的環境,不一定有濕潤的土壤,

於是,第一次的開挖也讓整間客廳蒙上一層細塵,

兄妹倆合作努力半個多小時,只挖不到三分之一,充分體會考古挖掘的辛苦。

102-08-11恐龍蛋開挖02

一個星期後的假日,這次以A3紙箱的上蓋為基底,套上一層塑膠袋,

重新開啟化石挖掘場,這次模擬在剛下過一點小雨的環境下開挖,

恐龍蛋泡水5秒後取出,兄妹倆再合力開挖,泡過水的恐龍蛋少了一點塵土,

仿製的陶土也較易成塊挖下,小美插花玩了十幾分鐘後,就交給小寶專注地挖掘,

當挖到化石骨骼時,有特別提醒小寶要小心挖掘,

畢竟考古學家都是在室內小心翼翼完成最後的化石清理工作。

102-08-11恐龍蛋開挖03

小寶第一次挖掘經驗不足,等媽咪仔細查看時,暴龍的牙齒已少了很多顆。

最後再用清水稍微清洗,並用毛刷刷除殘留的陶土,

乾燥後就可以用挖掘工具組內附贈的快乾膠黏著,

這個部分動作要較精細,就由媽咪代為操作,

完成後可以木製支架架起,變成展示品,完成暴龍頭骨之挖掘工作。

102-08-11恐龍蛋開挖04

102-07-06上午前往士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參觀第一天開展的「雙龍展」,

這個特展很貼心,特別規劃幼童票(90~115cm),只要$125,現場以現金買票即可,

兄妹倆拿到很普通的寬宏售票票券後,開心的入場。

附帶一提,小寶手上拿的導覽手冊當天並未正式販售,

銷售人員在媽咪緊迫的詢問下,在倉庫內搬出還沒貼上條碼,尚未建檔的導覽手冊,

導覽手冊完整的摘錄展場內容的所有解說牌,

購買導覽手冊一向是媽咪參觀特展的習慣,有助於兄妹倆回家複習展覽內容。

這次特展的重點在導覽手冊封面已經寫得很清楚—

the growth and behavior of dinosaurs,

採用荷納博士的假說,說明四種恐龍的成長變化。

102-07-06入場

四大展間分別說明四種恐龍:

【認祖歸宗—牛角龍與三角龍】

第一展區說明三角龍的成長變化,有一字排開的三角龍頭骨化石,

從照片可明顯看出嬰幼體的三角龍之角屬上彎,亞成體的三角龍則逐漸下彎,

頸盾邊緣也有明顯的變化。

102-07-06三角龍01

小朋友可能無法從靜態看板體會出三角龍的成長變化,

另一區亦放置兩隻嬰幼體的機械三角龍,利用影音撥放的方式,

告訴你牠的哥哥、大哥哥、爸爸、爺爺(牛角龍)之特徵,

亞成體的三角龍之頸盾有明顯的血管痕跡,三角龍的情緒變化也可表現在頸盾的顏色,

還有另一隻亞成體機械三角龍,參觀者只要靠近一些,三角龍的頸盾馬上沖紅表示生氣。

展場提供一只半埋狀的牛角龍頭骨,荷納博士認為牛角龍其實是三角龍老化版。

102-07-06三角龍02

【頭好壯壯—厚頭龍】

厚頭龍、冥河龍、龍王龍(照片由左至右),因其發現的化石不多,

原本被認為是三種恐龍,荷納博士認為冥河龍以及龍王龍其實都是厚頭龍的幼體,

只是代表不同的成長階段。

從頭頂海綿狀組織的發育情形看來,荷納博士的假說似乎很有道理。

在這一區沒有看見厚頭龍的機器恐龍,牆面上倒是展出不少假說的科學驗證方式。

102-07-06厚頭龍

【天籟之音—亞冠龍】

與許多鴨嘴龍類的恐龍相似,亞冠龍利用鼻腔上方又高又圓的中空頭冠,

藉由空氣的振動而發出聲音,現場展出一隻體型幾乎與暴龍一樣大的機械恐龍,

一旁還提供成體、幼體與嬰兒三種不同成長階段聲音的模擬,

從頭冠中空處的變化,模擬出低至高音。

我讓兄妹倆摸著鼻子發出聲音,讓他們想像何謂共鳴。

102-07-06亞冠龍

【龍中之霸—暴龍】

最後進入暴龍展區,展場提供成體與幼體機械恐龍,

透過按下按鈕,知道暴龍成體與幼體之食性不同,

成體的暴龍有咬碎骨頭的需求,發展出大顆且尖銳的牙齒;

幼體的暴龍主要以撕碎肉進食為主,牙齒較小且數量較多,

另一側則提供身長12公尺的機械暴龍,腳踩著一隻已經死亡的三角龍,

眼睛的開闔與不間斷的張口,營造出如同侏儸紀公園電影般的場景。

從一隻三角龍髖骨上的咬痕看起來,暴龍可能會吃死掉的恐龍,

導覽書上也寫到以暴龍的身型看來,

無法如獵豹般快跑追上獵物,可能只能如同鬣狗般食腐。

102-07-06暴龍01

另外,展場內提供世界最大的雷克斯暴龍(又譯霸王龍)的頭骨化石真品,

還有雷克斯暴龍的骨骼複製品,無論如何這一區都是最吸引小朋友注意的展間。

102-07-06暴龍02

往8樓展間移動,現場提供一個水泥製品可供拍照的三角龍模型,

小朋友們爭相騎乘在三角龍的頭頂上,還提供可供觸摸的牙齒化石複製品。

102-07-06觸摸體驗

離開前不免要好好逛紀念品展售區,若想要有其他選擇,

其實還可移駕至1F的石尚自然探索屋。

這次參觀只帶回1本導覽手冊,回家後看到小寶哥哥很認真的翻書講給妹妹聽,

他其實還看不懂國字,但導覽手冊的相關圖片與展場內容相似,很容易複習。

102-03-30臺中科學博物館參觀前1日才開展的「從龍到獸—大滅絕與大演化」特展,

該特展內容除科博館原有館藏140餘件外,

尚包含上百件從「甘肅地質博物館」與「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借來的珍貴化石,

呈現從中生代至新生代地質的重要化石證據,

該特展內容以恐龍與哺乳動物化石之骨架與埋藏標本為主體,透過定時解說人員的引導,

帶領我們走過從(恐)龍到獸(哺乳類)的大滅絕與大演化歷程。

展出的內容相當豐富,可惜現場並未販售導覽手冊,

媽咪只能慢慢拼湊當日精采的導覽內容,整理成一份特展紀錄。

上午9點半,抵達臺中科學博物館,

館外有大片的綠草皮,小美又開始表演「做運動」的功夫。

102-03-30科博館外

從科博館後方沿著建築物主體往前走,終於看到特展廣告,小寶對特展的內容十分期待。

習慣了臺博館土銀展館的古生物常設展之佈設方式,小寶對於恐龍的骨骼並不陌生。

102-03-30特展廣告

科博館安排了5隻大型恐龍骨骼展示,不需額外支付特展門票,

購票入館即可親臨這些巨龍的魅力,

分別是特暴龍、董氏中華盜龍、康熙橋灣龍、炳靈大夏巨龍,以及劉家峽黃河巨龍。

第一隻是位於入口側的是特暴龍,為亞洲地區的暴龍類恐龍,肉食性、全長約10公尺。

在他後方緊接著的是現生哺乳類獅子標本與鳥類骨骼。

102-03-30入口展示

在第一特展室外,展示著大滅絕與大演化的歷程,

包含石鐵質隕石的殘片、在三角龍頭骨上出現早期的哺乳類動物,

象徵著哺乳類時代的來臨,以及另一側牆上標示著生物演化的系譜,

小寶正專注著看著現生短吻鱷骨骼,

很多生物學家在研究恐龍時都會透過觀察具有高度相似演化族系的短吻鱷之特徵。

從尋根與溯源的角度來看待脊椎動物這棵樹,

從親源、演化與系譜關係來看「分類」這碼事,

化石紀錄的支離破碎、斷簡殘片,

如何能解讀生物間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得透過系譜發育的重建。

一張錯綜複雜的譜系圖可以慢慢建構脊椎動物這棵樹。

102-03-30大滅絕與大演化

九龍壁」不是恐龍,而短吻副肯氏獸,一種生活於三疊紀早期的二齒類爬行動物,

頭骨上長了一對大的上頷獠牙,成年個體可以到達2公尺長,生活在湖邊水域,植食性,

在1963-1964年間,中國科學院在中國新疆皁康黃山街挖到這塊巨大岩層上,

精緻的保存9隻未成年、小型個體的肯氏獸類,被暱稱為自然界的「九龍壁」。

在九龍壁的對向是董氏中華盜龍,同樣是科博館的館藏,肉食性、全長約8公尺。

102-03-30九龍壁

在科博館內圓形的廣場內,放置3隻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骨骼,

這些「化石」是玻璃纖維(FRP)材質,

但是為了組裝方便與安全考量,骨架裡頭鑲配有鋼架,

館內有撥放場外3隻巨龍如何開箱上架、裝設的一系列照片,

包含在「化石」上加上一層加固防水劑,在鐵製骨架上依序安裝相對的骨頭等,

其中,炳靈大夏巨龍的骨架特大、特重,必須先搭鷹架用簡易的天車吊掛,方便組裝。

現在來看看組裝完成後的恐龍骨骼,

左上方是亞洲已知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炳靈大夏巨龍

生存在白堊紀時代早期,植食性,全長約26-28公尺,

最大的特徵是脖子上有長刺狀的頸勒。

左下方是康熙橋灣龍,是亞洲首度發現的腕龍類恐龍,植食性、全長約18公尺。

導覽人員講了一段有關發現地點「橋灣城」的故事,話說康熙年間有人偷工減料,

造了縮小版的康熙夢城,結果被砍頭,

小寶聽了卻一直很疑惑,爲什麼發現恐龍化石的那群人會被砍頭?

右下方是劉家峽黃河巨龍的臀部,

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胖」(最寬的臀部)的蜥腳類恐龍,植食性、全長約18公尺。

在臺博館土銀展館內也有1隻複刻版的黃河巨龍,小寶對牠不陌生。

102-03-30戶外恐龍

接著準備進入第一特展室的恐龍展廳,映入眼簾的是數幅考古照片。

地質年代與地質特性決定了是否會發現恐龍的重要關鍵,

臺灣島生成於恐龍滅絕之後,所以沒有機會發現恐龍化石。

這時導覽人員問了大家恐龍的特徵,歸納最簡化的答案(未必精準)如下:

(1)屬於爬行動物;(2)屬於陸棲動物;(3)具有直立行走(奔馳)的四肢構造;

(4)僅僅出現在中生代,大約2億3千萬年前至6千5百萬年前間。

102-03-30恐龍展場_022

在第一特展室的恐龍展廳內,主要陳列4隻大型複刻版的恐龍骨骼,

左圖後側是曰倫敘五龍

左圖前側是世界已知最大的鐮刀龍類恐龍—似大地懶肅州龍,是小寶很愛的的鐮刀龍類;

右圖前側是原始型的鴨嘴龍類恐龍—半月金塔龍

右圖後側是世界已知具有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巨齒蘭州龍

我不太愛背頌這些不同發現地點的新恐龍名稱,

多半帶著小寶看其骨骼特徵,來判斷牠的恐龍名稱。

102-03-30恐龍展場_01

接下來來看一下特寫,

左圖是似大地懶肅州龍(鐮刀龍類)具特色的鐮刀爪,植食性,全長約10公尺。

右圖則是巨齒蘭州龍,植食性,全長約10公尺,

牠們代表了鳥臀目恐龍進化中以四足行走的笨重新支,

與非洲地區白堊紀早期的笨龍類關係密切。

102-03-30恐龍展場_03

曰倫敘五龍的裝架與原始埋藏狀態。

102-03-30恐龍展場_04

左圖是世界已知最原始的新角類恐龍—褶皺黎明角龍

右圖前側是暴龍的祖先—白魔雄關龍,意味著發現的地點在嘉裕關;

右圖後側是世界已知最大的似鳥類恐龍—巨型北山龍

102-03-30恐龍展場_05

導覽人員講了一段有關恐龍的特徵,就是髖臼窩開洞,髖臼窩的位置就在髖臼骨的上側。

另一個演化上的共同特徵就是後肢位居軀驅直下方,

於前後方平面上搖擺,具有全然直立型態。

並以恥骨與坐骨的交錯角度作為蜥臀目與鳥臀目分類的依據,

下圖中間是恥骨與坐骨垂直,屬於蜥臀目恐龍的鐮刀龍;

下圖右側則是恥骨與坐骨平行,屬於鳥臀目恐龍的禽龍。

102-03-30恐龍展場_骨骼

現場還展示有羽毛恐龍代表的千禧中國鳥龍

以及真正的恐龍化石真品,包含炳靈大夏巨龍的頸勒與肋骨。

102-03-30恐龍展場_06

離開恐龍展示廳,準備進入獸(哺乳類)廳。

獸廳展示的規劃方式是以哺乳類動物新的「目」分類為劃分,

包含靈長總目、貧齒總目(又稱異關節總目)、

勞亞獸總目、食肉目、鯨豚與偶蹄目、奇蹄目等,

先從生物學的分類進入現生哺乳類的世界,這區的骨骼標本多以科博館館藏為主。

102-03-30獸廳展場

以下左圖為靈長總目(金剛猩猩);右圖為象群(亞洲象baby與長毛象)。

102-03-30靈長總目

以下是食肉目的動物,包含花豹、劍齒虎、似齒劍虎,以及老虎等等。

102-03-30食肉目

以下是現生動物,包含馬、長頸鹿、短吻鱷,以及演化方式的說明。

當爬蟲類動物征服的廣大的陸地,隨後發展成鳥類與哺乳類,鳥類在天空中翱翔,

哺乳類則因為中生代的爬蟲動物退居舞台後,開始大大發展,

哺乳類動物的四肢骨架也恣意發展,有如牛羊般的高聳蹄立;

有如獅子、老虎般續勢趾奔;也有如靈長類般的攀爬蹠行,

到了人類二足的穩穩站立,哺乳類已成為新生代地球的新霸主。

102-03-30演化

另一個轉角則多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藏品為主,

和政縣位於臨夏盆地的南部,是中國大陸「龍骨」的主要產地,直接進入中藥鋪,

而所謂的龍骨、龍牙,竟然就是遠古時代大象、犀牛、牛、羊、

三趾馬的骨骼與牙齒化石。展場內指出和政哺乳動物化石寶庫包含有6大之最:

  1.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
  2.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
  3. 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
  4. 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5. 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及馬
  6.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進入哺乳類的展廳,導覽人員先帶我們看早期哺乳類動物的頭骨。

從顱骨上的孔洞見真章,兩棲類脫離水域,關鍵性的兩大步都發生在爬行類群:

一是羊膜卵的演化發生、二是四肢與關節骨骼的修正與調整,

以適應全新的陸棲移行方式。

其中,爬行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涉及到顎與覓食系統的精緻化,

衍生出在頭骨上出現了一系列嶄新孔洞,稱作窗。

二齒獸為代表,屬於單弓類群,在眼眶後每一側具有一個低下位置的開窗,

牠們的後裔,哺乳類動物群則增大這單一對的天窗,大大增進上下顎的咬嚼能力。

雙弓類群則是在顱骨後方有兩個成對的開孔,是最多樣性的一群,包含鱷類與恐龍家族。

解說人員特別指出這個二齒獸骨骼標本,

其與恐龍家族最大的差異在於眼窩後只有單一開孔。

102-03-30二齒獸

【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的體型跟現生大象差不多,

但是在頭骨的下頜骨與門骨的部分,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我們所熟悉的現生大象(亞洲象或非洲象),

其上門齒是向上彎曲的一對,下門齒則是完全退化,

而鏟齒象不但有上門齒的存在,下門齒還逐漸發展出平鏟狀,

下頷骨呈寬扁狀與下門齒相接合,形成一個約1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下巴。

鏟齒象分布於距今2千萬年前,廣泛的分佈於歐洲、非洲以及亞洲地區,

在中國甘肅省的和政地區發現全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

從牠的牙齒構造看來,牠可能生長於沼澤環境,以下頜鏟起水棲植物食用,

平鏟狀中間的門齒縫可能有助於排出多餘的河水;

但在另一本書中則是從其下頜長牙磨損的痕跡看來,

認為牠更有可能半棲居於草原和森林中,

顯示鏟齒象常用兩跟長牙的尖端來用力拉扯樹枝,直到樹枝切斷為止,

古生物學家從化石上所遺留下的證據,推估這些古生物可能生存的環境。

在鏟齒象旁的是庫班豬,除了具有一般偶蹄目豬科既有的特徵外,

庫班豬的頭骨上還多長了一只明顯的角,而且在眼框上有像疣豬一樣的頰突,

頭骨上的獨角可能用來競爭交配權;眼框上的頰突,則可能用於爭鬥中保護眼睛。

庫班豬的體型很大,長約3公尺,

跟庫班豬共存的動物有許多凶狠的肉食性動物,包含劍齒虎、巨鬣狗等等,

顯然庫班豬得靠體型的壯碩、頭頂上的武器,來保護幼獸。

102-03-30鏟齒象動物群

在鏟齒象旁,還展出四棱齒象,特別拿來對照說明。

四棱齒象的下頜也具有由門齒形成的鏟板,但比鏟齒象的鏟板更窄,

體型與鏟齒象相似,身高約3公尺。

102-03-30四棱齒象

鏟齒象動物群的成員除包含偶蹄類的庫班豬以外,還有鬣狗,

展出有一幅半埋藏狀的巨鬣狗化石,這種巨鬣狗體型大,體重可達210至240多公斤,

甚至比現生獅子還大,且巨鬣狗擁有強大、

粗狀的上下頜及前臼齒,可以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

102-03-30巨鬣狗

【三趾馬動物群】

三趾馬是以每條腿上有三趾(未端為蹄)而得名,三趾馬兩側的側趾已經退化,

在行走與奔跑時已經離開地面,失去支撐的功能。

三趾馬的臼齒功能可以用來適應草原地區的覓食,

但三趾馬並不是現生馬的祖先,現生馬的祖先是草原古馬,

三趾馬只能算是草原古馬的遠親,只是整個馬類大家族演化的旁支。

102-03-30三趾馬

在三趾馬側是有名的和政羊,現場還特別展示出牠的復原模型,

和政羊的體型與現生羊相似,但牠的頭骨構造、角的型態與頸部的特徵,

卻與現今生存於阿拉斯加的麝牛相似,所以推測和政羊是麝牛早期的祖先,

具有粗而短的角心、其橫切面成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頭骨上非常靠近甚至癒合,

這些都是麝牛的特徵,和政羊的發現證明麝牛起源於亞洲。

和政羊目前僅在和政地區發現,成為區域型、最具代表性的化石。

薩摩獸是一種古代的長頸鹿,最早發現於希臘的薩摩斯島,

現生的長頸鹿頭上有一對很小、不脫落且覆蓋皮毛的小角,頸部非常長、前肢比後肢長。

但薩摩獸的脖子並沒有特別長、後肢仍比前肢長,所以能適應攝取高樹樹葉的方向上,

還能處於較低的水平,和政地區所發現的薩摩獸頭骨完整,角的型態變異很大,

具有一對大角,大角的前方還有一對小角,可以作為研究薩摩獸個體與性別差異的素材。

根據化石記錄,中新世晚期薩摩獸。

在上新世分化為兩支,其中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

薩摩獸骨架提供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102-03-30和政羊與薩摩獸

【真馬動物群】

真馬動物群可能生存於寒冷且乾燥的氣候環境,

泥河灣批毛犀,批毛犀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非常大,

牠毛長、耳細、脚短、身體毛皮肥厚,能適應嚴寒的氣候環境。

埃氏馬,跟現生馬一樣,四足都只有一個腳趾,其餘都已經退化,

埃氏馬的頭骨長度超過北美真馬的頭骨,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真馬。

短角麗牛頭骨,在和政地區發現的短角麗牛體型較大,兩隻角較直或微微向內彎。

102-03-30真馬動物群

離開特展區,先在館內用餐後,再帶兄妹進入生命科學廳的恐龍廳,

恐龍廳內的珍貴原件標本包含甲龍頭骨、6隻竊蛋龍群體埋葬的化石標本、特暴龍的頭骨,

以及1隻很完整小暴龍的骨架,另外還有4隻機械恐龍,包含1隻高4公尺的暴龍與2隻迅猛龍。

102-03-30恐龍常設展

繞到館外,戶外還放置了2隻恐龍模型,是三角龍與暴龍的大對決。

102-03-30館外恐龍

這次的介紹以從龍到獸特展與恐龍常設展為主,

當天我們有參觀生命科學廳,聆聽了有關水母的專題解說,還看了陶土拉胚示範,

科博館展出內容很多,逛上一整天也不夠,約下午4點多離開,結束這趟豐富的旅程。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