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shsu's Blog

Archive for 四月 2013

102-04-27參加十三行博物館主辦「藝童趣考古—2013新北市考古生活節」闖關活動。

小寶對於恐龍的喜愛延伸到對於考古文化的興趣,

透過骨頭的拼湊、遠古人類生活遺跡的復原,慢慢拼湊出早期動物、人類的生活方式。

位在淡水出海口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是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也有一段在已劃設為汙水處理廠的搶救歷史。

獲知十三行博物館配合10週年館慶於4/26-27兩天於館外的廣場舉辦考古生活節活動,

就算前一晚大雨已下整夜,出門前雨勢不斷,仍無法改變我們前往參加的規劃。

搭乘捷運至關渡站,換上紅13公車,車行約30分鐘抵達十三行博物館,

抵達前印入眼簾的是俗稱「大蛋槽」的汙水處理廠,

以及博物館的代表建築物傾斜不正的「考古八角塔」。

博物館外的陽光廣場上共有82個攤位,分為考古聯合國、考古體驗營、

考古時光機、文化生活區、數位生活館、地心冒險、原始風味餐等7區,

我們還在活動廣場上看見博物館的鎮店之寶—人面陶罐,

博物館相關的文創商品多以此為圖騰。

102-04-27十三行博物館

在服務台領了3本活動小冊,內有地圖與每個攤位的簡介說明,末頁還有蓋章地圖,

扣除地心冒險與原始風味餐,共有60個攤位可供闖關,

只要集滿10、20、30、40章數,可分別兌換限量的精美贈品。

抵達會場約10:30,會場上人潮不多,趕緊帶著兄妹倆參加各項免費的互動DIY活動。

先進入「考古時光機」,

第一關先在宜蘭縣蘭陽博物館攤位上進行「陶罐造型吊飾」DIY活動。

在紙箱板上小心取下陶罐造型紙模,再串上彩珠、彩繩,

接著交給兄妹倆發揮創意,蓋出屬於自己的陶紋紋飾,兄妹倆很愛蓋章活動,

這次唯一一次可以大膽地用各種漂亮的圖章,恣意的蓋出紋飾。

102-04-27陶罐造型吊飾

接著在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參加小天燈DIY活動,將小天燈紙型摺好,

串上精巧的中國結與流蘇,即可完成可愛的小天燈。

參加十三行博物館規劃的「石在有意思」活動,兄妹倆很喜歡玩「石網墬」的捕魚方式。

還有參加清華大學藝術史學系史前工藝「石紡輪」的DIY活動,可惜忘了帶成品回家。

102-04-27天燈吊飾+捕魚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有另外提供「人骨拼圖」有獎徵答活動,

透過此互動遊戲了解人類骨骼的各種知識。

在「考古聯合國」有樹谷生活科學館展出的「樹谷骨頭動物園」,

包含梅花鹿、水牛、河馬以及長頸鹿等哺乳類動物的骨骼標本模型,

攤位中還展出野豬、猩猩、長吻鱷等骨骼模型,兄妹倆可以開心的摸摸這些複刻品。

102-04-27考古體驗

中午就選在「原始風味餐」用餐,購買了香腸、包了山豬肉的「肉粽」、

包了飛魚肉的「蘿蔔糕」、麵線、溫泉茶葉蛋、狀元糕等等,

其中,帶小美看了狀元糕的製作過程,原來是將磨成粉狀的米食放入特殊的木杯內,

利用水蒸氣蒸10秒,即可完成,我們買的剛好是開明老師第一次試作的成品,

包了花生粉或芝麻粉的狀元糕要趁熱吃才好吃。

102-04-27原住民風味餐

中午簡單的填飽肚子後,繼續我們的闖關活動。

在「考古體驗營」,參加長坑低碳生態趣學園的科學輕鬆玩活動,

利用科學原理以及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玩科學試驗活動,

我們玩的是「不會漏水的網杓」,原理是利用水的表面張力覆蓋滿網眼,使水不會漏出。

接著參加生態體驗,工作人員拿出麵包蟲、蟾蜍、蛇等昆蟲動物,

圍觀的小朋友們專心的聆聽解說。

102-04-27漏勺+蛇

參加動手試「飾」看—陶器紋飾DIY活動,只要答對紋飾與施紋的工具,

就可以獲得一塊陶土可自行創作美麗的紋飾,將這塊濕潤的陶土帶回家,

隔天在家帶兄妹倆創作忘記攜回的「石紡輪」以及報名不及的小「陶罐」。

接近13:30,得再趕回「考古時光機」,

參加八仙洞遺址限量10名的「薏米珠手串飾」DIY活動,

頭尾用小玲噹作裝飾,中間串了薏米、琉璃珠等,體會古人巧思的匠心獨運。

成品相當優美,很適合送給小女孩。

102-04-27捏陶土+串薏米珠

我們還玩了「植物槌染」的活動,

攤開一塊素布,運用一把槌子、一片葉子,就能槌染出獨特的葉拓,

大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一同合作完成一塊美麗的葉拓花布。

殼牌倉庫S磚的故事,介紹不同磚材料與砌牆工法,

小美開心的玩「堆積木」,導覽阿姨則說這樣的示範強度不夠,

兄妹倆還不太能理解砌磚方式與強度的關係,只覺得有「積木」可玩很開心。

102-04-27葉拓印+堆磚塊

其實,我們還玩了很多有趣的DIY活動,

包含創作用彩色軟陶創作馬卡龍造型的吊飾(兄妹倆一直認為那是漢堡),

並提供精美的紙盒包裝,以及各項有趣的闖關活動,

我們總共闖了40關,再到服務臺換取精美贈品,

換得十三行博物館的杯墊(10點)*4、十三行博物館的筆袋(20點)*2,

以及野餐墊(40點)*1,再加上上述各項DIY活動的成品,

收穫滿滿,期待明年有機會再參加這類有趣的考古生活節活動。

101-04-21前往士林科學教育館參加2013世界地球日「水水市集」活動,

活動當天可憑「水水市集」酷卡,免費參觀7F的「聽水的故事」特展。

102-04-21聽水的故事_01

聽水的故事特展在科教館7F,以內容區分為水的科學、水的文明、水的未來。

展場內最吸引小朋友目光的是4座可以讓大家動手操作的水車,

分別是汲水器、鋸木水車、龍骨水車以及阿基米德螺旋水車,

展覽廳內充滿嘩啦啦的水聲與小朋友們玩水時的歡樂聲。

◎汲水器:用空氣的力量把水擠出,兄妹倆對這個很熟悉,

台大校園、木柵動物園、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等地可見。

◎鋸木水車:按下啟動按鈕,利用水力衝擊水車輪,水車輪的旋轉帶動曲柄,

產生水平推拉的力量,將原木從水平方向整齊鋸開成平整的木板。

102-04-21聽水的故事_02

◎混沌水車:原本逆時鐘旋轉的水車在一段時間後會改變旋轉的方向變成順時鐘,

水車會正逆反轉多次,但沒有一定的週期或規律,說明不可預期的現象。

◎阿基米德螺旋水車:水管為螺旋狀,傾斜在水中,利用旋轉時的向心力與慣性,

將水由低處往高處帶動。這個水車的沖擊力很強,附近都是濺落的水花。

102-04-21聽水的故事_03

透過上述古代水車的操作,可以了解古代取水不易,不像現在有方便的自來水可用,

接著進入「水的科學」展間,這區有歐洲劇場以及水的科學。

逛展覽累了,可以坐下來欣賞小劇場,這些是來自世界各國有關水的短片,

展場內還設計許多話筒,拿起話筒就可以聽到相關導覽。

102-04-21聽水的故事_劇場

不過小朋友還是喜歡圍在大水缸的旁邊,

導覽人員向小朋友示範了聯通管原理、神奇的泡泡水,水的固態、液態與氣態三相變化。

102-04-21聽水的故事_04

「公道杯」又名畢達哥斯拉杯,志工阿姨先講一段明朝朱元璋的故事,

用賞酒的方式,示範虹吸原理,利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逐一解剖公道杯內藏的科學原理。

杯子中暗藏一個連通到杯底的中空管道,當水倒入杯子未超過中空管道的高度,

由於中空管兩端內外相通,均承受等量的大氣壓力,所以水不會流出,

但是當水超過中空管道的頂端時,就會因為壓力失衡而造成水全部流出,

小朋友對這樣的科學試驗很有興趣,回家後爸爸還利用洗澡時間進行相關示範。

102-04-21聽水的故事_公道杯

另一區是有關水資源分配問題,

人類從捕霧甲蟲(照片中是放大模型)的身上學會設計捕霧網,

在水源缺乏的地區儘可能的蒐集水源;

但另一張照片則是位於法國高級住宅區,每戶人家都有游泳池,

呈現水資源的分配不平均的問題。

102-04-21聽水的故事_水資源分配

參觀完7F特展後,我們回到半戶外廣場,參加「水水市集」其他活動,

戶外擺了幾盆可愛的小水田,

16:00過後現場可以憑乾淨的牛奶紙盒,認養1株水田寶寶,但當天我們並沒有領取。

進行「換換書」活動,用2本勵志型書籍換回2本童書;

參加「電腦模擬取水遊戲」,利用可愛的動畫帶我們體驗「取水」與「水權分配」,

兄妹倆生澀的按著滑鼠,媽媽很少讓他們有「玩」電腦的機會;

利用釣魚的方式說明淡水河系水質的生物指標,

不同顏色的魚代表不同的等級,河水變乾淨才會有豐富的魚群。

102-04-21水水市集_01

同樣在戶外廣場,玩「小水滴的旅行」,利用擲骰子的方式,通過9個活動站,

玩一輪蓋了15個章,由大姐姐協助描繪小水滴的旅程路線,認識水循環,

結束後再發給兄妹倆可愛的小貼紙當紀念。

102-04-21水水市集_小水滴的旅行

其實活動當天在B1還有「戲水花瓶DIY」活動,可惜差5分鐘未能幫兄妹倆報名成功,

回家後爸爸已經依據相關原理,帶著兄妹倆製作屬於我們的戲水花瓶。

連續兩個禮拜的假日,帶兄妹倆參加世界地球日一系列活動,

包含4/13~4/14位於臺灣博物館館外廣場的「臺北地球日」活動,

4/20由國家地理頻道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辦的「為地球而跑」路跑活動,

4/21士林科學教育館主辦的「水水市集」活動,

這些活動都十分具有環境教育意義,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現有資源、愛護我們的地球。

102-04-20參加國家地理頻道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辦的

「世界地球日—為地球而跑」路跑活動,

去程14:00~16:00提供捷運行天宮站至會場的免費接駁車服務;

回程17:30~19:30提供接駁服務。

雖然整日持續下雨,我們還是決定先在捷運站附近吃完午餐,

再前往會場感受一下愛地球的活動。

不到14:00,捷運行天宮站附近慢慢聚集同號,大家身穿黃色紀念衫,

準備挑戰13.5K或4K的路跑活動,帶小孩參加的我們只能選擇4K組。

搭乘接駁車抵達會場,可能因為距離起跑時間還有2個小時,

且整日零星降雨不斷,會場顯得有些冷清,

我們先在國家地理頻道的招牌下,拍下紀念合照;

帶兄妹倆到達預定的終點站,拍照紀念,再到彩繪攤位,畫下愛地球的宣言。

這段期間就逛逛攤位,感受一下慢慢匯聚的人潮,

15:30參加路跑前的暖身操,小美跳的超起勁,她非常喜歡這類的律動活動,

16:15輪到4K正式起跑,卻降下更大的雨勢,只好讓兄妹倆穿上雨衣,

可能因為缺乏午睡加上整個下午已耗盡體力,小美只能跟著走跑8、9百公尺,

接著就賴在媽媽身上,媽媽一邊撐傘,一邊抱著癱軟的小美,只好選擇往回走,

回到集合地點已有參賽者完成4K路跑活動了,

我們跟著排隊人潮,想領回印有名字的證明書。

號碼牌上印有參加者的名字,完跑證明同樣印有名字,顯得格外有紀念價值。

17:30搭上回程的接駁車轉搭捷運,結束這天充實的路跑活動。

102-04-20為地球而跑

102-04-13前往臺灣博物館,預備參加2013台北地球日的活動。

04/13(12:00~21:00)至4/14(10:00~18:00)在臺博館戶外廣場,

舉辦綠色藝術市集一系列活動,

包含NGO地球村、農夫市集、藝術市集、地球電影院等,

呼籲大家用綠色行動守護地球。

活動還設計集點串聯活動,只要至指定攤位參加活動並蓋章,完成兩連線,

就可以憑卡至服務臺兌換地球日小禮物乙份。

活動當日憑集點卡至服務臺兌換「臺北地球日紀念徽章」,每日限量500個。

綠市集地圖

(圖片取自官網)

由於活動預定於4/13 12:00正式展開,

我們決定先進臺博館參加親親博物館—恐龍剪紙活動,

去年曾剪過「暴龍」造型,今日現場只提供「劍龍」一款。

其實這種需要精細手部運動的剪紙活動比較適合國小以上的小朋友參加,

兄妹倆雖然曾動手玩過剪紙活動,但僅限於教簡易的幾何圖形,

學校老師曾說過剪紙活動等精細的手部運動可有助大班以後的握筆寫字。

今日兄妹倆的成品還是得多仰賴媽咪或志工阿姨的協助,

細心的指導兄妹倆如何完成1隻微妙為俏的劍龍。

102-04-13剪紙

剪紙活動結束後,雖然還不到11:30,我們還是決定先到館外戶外廣場的的攤位逛逛,

先在【編號21】的造生玩藝,進行二手玩具交換工作,

兄妹倆將從家中帶來很少玩的絨毛娃娃,換回1個小澆花器與1隻小木偶公仔,

儘快志工阿姨與媽咪一直慫恿小寶史瑞克比較可愛,他還是對「妖怪」模樣心有餘悸,

而媽咪也一直提醒小美家中的玩具櫃已有澆花器,她還是很堅持想拿澆花器。

活動還沒正式開始,攤位上擺的應該多是台博館志工們捐贈的二手玩具,

若沒有挑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可以拿1張「種子卡」做紀念,

這些玩具若沒有在這兩天抵達新主人的手中,會全部捐贈至社福團體,

將舊愛轉生給新的小主人,也是一種環保與珍惜的教育。

接著到服務臺領取集點卡並兌換限量的紀念徽章,

活動期間到服務臺可以乾淨的塑膠袋或紙袋(作為領取小樹苗紀念品的提袋),

還可以兌換種子卡,

連同兒童節當日至臺博館抽到的種子卡禮物,這回把另外3款也集到了。

帶著集點卡與大會製發的手冊,我們在活動正式開始前就開啟我們的闖關活動。

第一站先到【編號11】荒野保護協會,大姐姐用1只裝滿雜物的布袋比喻信天翁的胃,

先讓兄妹倆摸摸布袋內的雜物,再解釋這些人類廢棄不用的垃圾為何會殺了信天翁,

原本應該循著本能捕食魚類的海鳥,最後卻誤食垃圾而死亡,

大姐姐還提供很多相關照片,如海豹的脖子上纏了鐵線,寄居蟹以瓶蓋為家等等,

到海灘遊玩時可以不撿貝殼,帶走垃圾,就是愛護環境的最好行動。

接著我們再到【編號20】地球保衛站,抽籤回答闖關題目,

題目設計的很簡單,目的只是要加深參加者的印象,

最後兄妹倆還得手舉宣示牌拍照後,才能算闖關完成。

「末日美術館」則是在館側架設1棟木造的自由小屋,

小屋內佈置著數幅藝術品與多媒體,

小美對於脫鞋子後坐在屋內的小褟褟米很有興趣,小寶則是靜靜的看著相關作品。

大會手冊內雖已提供相關作品的解說,

但對於小小孩而言,不太容易體會這類藝術品的境界。

102-04-13台北地球日_闖關

除了上述活動外,我們還造訪【編號18】氣候變遷—調適大作戰,

這個攤位主要在宣導6月份即將正式掛上網的氣候變遷網站。

【編號19】碳足跡計算則是透過相關計算公式,

由我們1家四口每月的油電瓦斯與相關的食衣住行方式,計算每年排碳量。

再到「地球電影院」觀賞相關的影片,即可達成集點串聯活動。

小寶對其中一部短片「明天的明天—守護大自然的力量」,

宣示著「大自然的反撲」一詞一直無法理解,

那短片中怪獸吞食掉人類文明的意象一直深深留在他腦海裡。

完成闖關活動,用過午餐後,剛好看到大會的兩隻可愛絨毛娃娃,

小美很認真的看著大姐姐們辛苦穿戴,

她還天真的以為可以輪到她穿戴,最後只能合影留念。

102-04-13台北地球日_公仔

這次的集點活動,3張集點卡共抽到3個紀念品,

分別是由林務局提供的「長高高小樹苗」,提供較小株的刺桐與超過130cm高的朱槿,

結果我們當然選體型嬌小易於攜帶的刺桐幼苗;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的紀念品,抽中的是「地球日紀念傘」,適用今日的天氣狀態;

最後是舞麥窯的的「自磨麵粉天然酵母石窯麵包」,看到精美的提盒包裝,

包裝內有小美與媽咪最愛的低糖低油穀物麵包,開心的不得了,

只能說主辦單位實在太大方,設計這麼多免費又好玩的活動。

102-04-13台北地球日_禮物

離開前,我們又逛了【編號22】的「蓋」藝術,

以回收瓶蓋,再生新的藝術,這個攤位宣導著寶特瓶蓋回收的重要性,

因為現階段臺灣的寶特瓶回收尚還不會特別處理寶特瓶之瓶蓋,

進了回收場的寶特瓶瓶身會先與瓶蓋分離,

瓶身壓扁後成了塑料的來源,瓶蓋則還是垃圾,

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創作,目的是在喚起民眾對於垃圾危機的重視,

我們家雖很少喝飲料,瓶蓋的來源多為家庭號鮮奶,每月的回收量也算驚人,

透過這次參加這一系列活動,改變小習慣,可以對環境更友善。

102-04-13台北地球日_瓶蓋

102-03-30臺中科學博物館參觀前1日才開展的「從龍到獸—大滅絕與大演化」特展,

該特展內容除科博館原有館藏140餘件外,

尚包含上百件從「甘肅地質博物館」與「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借來的珍貴化石,

呈現從中生代至新生代地質的重要化石證據,

該特展內容以恐龍與哺乳動物化石之骨架與埋藏標本為主體,透過定時解說人員的引導,

帶領我們走過從(恐)龍到獸(哺乳類)的大滅絕與大演化歷程。

展出的內容相當豐富,可惜現場並未販售導覽手冊,

媽咪只能慢慢拼湊當日精采的導覽內容,整理成一份特展紀錄。

上午9點半,抵達臺中科學博物館,

館外有大片的綠草皮,小美又開始表演「做運動」的功夫。

102-03-30科博館外

從科博館後方沿著建築物主體往前走,終於看到特展廣告,小寶對特展的內容十分期待。

習慣了臺博館土銀展館的古生物常設展之佈設方式,小寶對於恐龍的骨骼並不陌生。

102-03-30特展廣告

科博館安排了5隻大型恐龍骨骼展示,不需額外支付特展門票,

購票入館即可親臨這些巨龍的魅力,

分別是特暴龍、董氏中華盜龍、康熙橋灣龍、炳靈大夏巨龍,以及劉家峽黃河巨龍。

第一隻是位於入口側的是特暴龍,為亞洲地區的暴龍類恐龍,肉食性、全長約10公尺。

在他後方緊接著的是現生哺乳類獅子標本與鳥類骨骼。

102-03-30入口展示

在第一特展室外,展示著大滅絕與大演化的歷程,

包含石鐵質隕石的殘片、在三角龍頭骨上出現早期的哺乳類動物,

象徵著哺乳類時代的來臨,以及另一側牆上標示著生物演化的系譜,

小寶正專注著看著現生短吻鱷骨骼,

很多生物學家在研究恐龍時都會透過觀察具有高度相似演化族系的短吻鱷之特徵。

從尋根與溯源的角度來看待脊椎動物這棵樹,

從親源、演化與系譜關係來看「分類」這碼事,

化石紀錄的支離破碎、斷簡殘片,

如何能解讀生物間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得透過系譜發育的重建。

一張錯綜複雜的譜系圖可以慢慢建構脊椎動物這棵樹。

102-03-30大滅絕與大演化

九龍壁」不是恐龍,而短吻副肯氏獸,一種生活於三疊紀早期的二齒類爬行動物,

頭骨上長了一對大的上頷獠牙,成年個體可以到達2公尺長,生活在湖邊水域,植食性,

在1963-1964年間,中國科學院在中國新疆皁康黃山街挖到這塊巨大岩層上,

精緻的保存9隻未成年、小型個體的肯氏獸類,被暱稱為自然界的「九龍壁」。

在九龍壁的對向是董氏中華盜龍,同樣是科博館的館藏,肉食性、全長約8公尺。

102-03-30九龍壁

在科博館內圓形的廣場內,放置3隻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骨骼,

這些「化石」是玻璃纖維(FRP)材質,

但是為了組裝方便與安全考量,骨架裡頭鑲配有鋼架,

館內有撥放場外3隻巨龍如何開箱上架、裝設的一系列照片,

包含在「化石」上加上一層加固防水劑,在鐵製骨架上依序安裝相對的骨頭等,

其中,炳靈大夏巨龍的骨架特大、特重,必須先搭鷹架用簡易的天車吊掛,方便組裝。

現在來看看組裝完成後的恐龍骨骼,

左上方是亞洲已知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炳靈大夏巨龍

生存在白堊紀時代早期,植食性,全長約26-28公尺,

最大的特徵是脖子上有長刺狀的頸勒。

左下方是康熙橋灣龍,是亞洲首度發現的腕龍類恐龍,植食性、全長約18公尺。

導覽人員講了一段有關發現地點「橋灣城」的故事,話說康熙年間有人偷工減料,

造了縮小版的康熙夢城,結果被砍頭,

小寶聽了卻一直很疑惑,爲什麼發現恐龍化石的那群人會被砍頭?

右下方是劉家峽黃河巨龍的臀部,

是世界上已知的「最胖」(最寬的臀部)的蜥腳類恐龍,植食性、全長約18公尺。

在臺博館土銀展館內也有1隻複刻版的黃河巨龍,小寶對牠不陌生。

102-03-30戶外恐龍

接著準備進入第一特展室的恐龍展廳,映入眼簾的是數幅考古照片。

地質年代與地質特性決定了是否會發現恐龍的重要關鍵,

臺灣島生成於恐龍滅絕之後,所以沒有機會發現恐龍化石。

這時導覽人員問了大家恐龍的特徵,歸納最簡化的答案(未必精準)如下:

(1)屬於爬行動物;(2)屬於陸棲動物;(3)具有直立行走(奔馳)的四肢構造;

(4)僅僅出現在中生代,大約2億3千萬年前至6千5百萬年前間。

102-03-30恐龍展場_022

在第一特展室的恐龍展廳內,主要陳列4隻大型複刻版的恐龍骨骼,

左圖後側是曰倫敘五龍

左圖前側是世界已知最大的鐮刀龍類恐龍—似大地懶肅州龍,是小寶很愛的的鐮刀龍類;

右圖前側是原始型的鴨嘴龍類恐龍—半月金塔龍

右圖後側是世界已知具有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巨齒蘭州龍

我不太愛背頌這些不同發現地點的新恐龍名稱,

多半帶著小寶看其骨骼特徵,來判斷牠的恐龍名稱。

102-03-30恐龍展場_01

接下來來看一下特寫,

左圖是似大地懶肅州龍(鐮刀龍類)具特色的鐮刀爪,植食性,全長約10公尺。

右圖則是巨齒蘭州龍,植食性,全長約10公尺,

牠們代表了鳥臀目恐龍進化中以四足行走的笨重新支,

與非洲地區白堊紀早期的笨龍類關係密切。

102-03-30恐龍展場_03

曰倫敘五龍的裝架與原始埋藏狀態。

102-03-30恐龍展場_04

左圖是世界已知最原始的新角類恐龍—褶皺黎明角龍

右圖前側是暴龍的祖先—白魔雄關龍,意味著發現的地點在嘉裕關;

右圖後側是世界已知最大的似鳥類恐龍—巨型北山龍

102-03-30恐龍展場_05

導覽人員講了一段有關恐龍的特徵,就是髖臼窩開洞,髖臼窩的位置就在髖臼骨的上側。

另一個演化上的共同特徵就是後肢位居軀驅直下方,

於前後方平面上搖擺,具有全然直立型態。

並以恥骨與坐骨的交錯角度作為蜥臀目與鳥臀目分類的依據,

下圖中間是恥骨與坐骨垂直,屬於蜥臀目恐龍的鐮刀龍;

下圖右側則是恥骨與坐骨平行,屬於鳥臀目恐龍的禽龍。

102-03-30恐龍展場_骨骼

現場還展示有羽毛恐龍代表的千禧中國鳥龍

以及真正的恐龍化石真品,包含炳靈大夏巨龍的頸勒與肋骨。

102-03-30恐龍展場_06

離開恐龍展示廳,準備進入獸(哺乳類)廳。

獸廳展示的規劃方式是以哺乳類動物新的「目」分類為劃分,

包含靈長總目、貧齒總目(又稱異關節總目)、

勞亞獸總目、食肉目、鯨豚與偶蹄目、奇蹄目等,

先從生物學的分類進入現生哺乳類的世界,這區的骨骼標本多以科博館館藏為主。

102-03-30獸廳展場

以下左圖為靈長總目(金剛猩猩);右圖為象群(亞洲象baby與長毛象)。

102-03-30靈長總目

以下是食肉目的動物,包含花豹、劍齒虎、似齒劍虎,以及老虎等等。

102-03-30食肉目

以下是現生動物,包含馬、長頸鹿、短吻鱷,以及演化方式的說明。

當爬蟲類動物征服的廣大的陸地,隨後發展成鳥類與哺乳類,鳥類在天空中翱翔,

哺乳類則因為中生代的爬蟲動物退居舞台後,開始大大發展,

哺乳類動物的四肢骨架也恣意發展,有如牛羊般的高聳蹄立;

有如獅子、老虎般續勢趾奔;也有如靈長類般的攀爬蹠行,

到了人類二足的穩穩站立,哺乳類已成為新生代地球的新霸主。

102-03-30演化

另一個轉角則多以「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藏品為主,

和政縣位於臨夏盆地的南部,是中國大陸「龍骨」的主要產地,直接進入中藥鋪,

而所謂的龍骨、龍牙,竟然就是遠古時代大象、犀牛、牛、羊、

三趾馬的骨骼與牙齒化石。展場內指出和政哺乳動物化石寶庫包含有6大之最:

  1.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
  2.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
  3. 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
  4. 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5. 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及馬
  6.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進入哺乳類的展廳,導覽人員先帶我們看早期哺乳類動物的頭骨。

從顱骨上的孔洞見真章,兩棲類脫離水域,關鍵性的兩大步都發生在爬行類群:

一是羊膜卵的演化發生、二是四肢與關節骨骼的修正與調整,

以適應全新的陸棲移行方式。

其中,爬行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涉及到顎與覓食系統的精緻化,

衍生出在頭骨上出現了一系列嶄新孔洞,稱作窗。

二齒獸為代表,屬於單弓類群,在眼眶後每一側具有一個低下位置的開窗,

牠們的後裔,哺乳類動物群則增大這單一對的天窗,大大增進上下顎的咬嚼能力。

雙弓類群則是在顱骨後方有兩個成對的開孔,是最多樣性的一群,包含鱷類與恐龍家族。

解說人員特別指出這個二齒獸骨骼標本,

其與恐龍家族最大的差異在於眼窩後只有單一開孔。

102-03-30二齒獸

【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的體型跟現生大象差不多,

但是在頭骨的下頜骨與門骨的部分,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我們所熟悉的現生大象(亞洲象或非洲象),

其上門齒是向上彎曲的一對,下門齒則是完全退化,

而鏟齒象不但有上門齒的存在,下門齒還逐漸發展出平鏟狀,

下頷骨呈寬扁狀與下門齒相接合,形成一個約1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下巴。

鏟齒象分布於距今2千萬年前,廣泛的分佈於歐洲、非洲以及亞洲地區,

在中國甘肅省的和政地區發現全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

從牠的牙齒構造看來,牠可能生長於沼澤環境,以下頜鏟起水棲植物食用,

平鏟狀中間的門齒縫可能有助於排出多餘的河水;

但在另一本書中則是從其下頜長牙磨損的痕跡看來,

認為牠更有可能半棲居於草原和森林中,

顯示鏟齒象常用兩跟長牙的尖端來用力拉扯樹枝,直到樹枝切斷為止,

古生物學家從化石上所遺留下的證據,推估這些古生物可能生存的環境。

在鏟齒象旁的是庫班豬,除了具有一般偶蹄目豬科既有的特徵外,

庫班豬的頭骨上還多長了一只明顯的角,而且在眼框上有像疣豬一樣的頰突,

頭骨上的獨角可能用來競爭交配權;眼框上的頰突,則可能用於爭鬥中保護眼睛。

庫班豬的體型很大,長約3公尺,

跟庫班豬共存的動物有許多凶狠的肉食性動物,包含劍齒虎、巨鬣狗等等,

顯然庫班豬得靠體型的壯碩、頭頂上的武器,來保護幼獸。

102-03-30鏟齒象動物群

在鏟齒象旁,還展出四棱齒象,特別拿來對照說明。

四棱齒象的下頜也具有由門齒形成的鏟板,但比鏟齒象的鏟板更窄,

體型與鏟齒象相似,身高約3公尺。

102-03-30四棱齒象

鏟齒象動物群的成員除包含偶蹄類的庫班豬以外,還有鬣狗,

展出有一幅半埋藏狀的巨鬣狗化石,這種巨鬣狗體型大,體重可達210至240多公斤,

甚至比現生獅子還大,且巨鬣狗擁有強大、

粗狀的上下頜及前臼齒,可以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

102-03-30巨鬣狗

【三趾馬動物群】

三趾馬是以每條腿上有三趾(未端為蹄)而得名,三趾馬兩側的側趾已經退化,

在行走與奔跑時已經離開地面,失去支撐的功能。

三趾馬的臼齒功能可以用來適應草原地區的覓食,

但三趾馬並不是現生馬的祖先,現生馬的祖先是草原古馬,

三趾馬只能算是草原古馬的遠親,只是整個馬類大家族演化的旁支。

102-03-30三趾馬

在三趾馬側是有名的和政羊,現場還特別展示出牠的復原模型,

和政羊的體型與現生羊相似,但牠的頭骨構造、角的型態與頸部的特徵,

卻與現今生存於阿拉斯加的麝牛相似,所以推測和政羊是麝牛早期的祖先,

具有粗而短的角心、其橫切面成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頭骨上非常靠近甚至癒合,

這些都是麝牛的特徵,和政羊的發現證明麝牛起源於亞洲。

和政羊目前僅在和政地區發現,成為區域型、最具代表性的化石。

薩摩獸是一種古代的長頸鹿,最早發現於希臘的薩摩斯島,

現生的長頸鹿頭上有一對很小、不脫落且覆蓋皮毛的小角,頸部非常長、前肢比後肢長。

但薩摩獸的脖子並沒有特別長、後肢仍比前肢長,所以能適應攝取高樹樹葉的方向上,

還能處於較低的水平,和政地區所發現的薩摩獸頭骨完整,角的型態變異很大,

具有一對大角,大角的前方還有一對小角,可以作為研究薩摩獸個體與性別差異的素材。

根據化石記錄,中新世晚期薩摩獸。

在上新世分化為兩支,其中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

薩摩獸骨架提供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102-03-30和政羊與薩摩獸

【真馬動物群】

真馬動物群可能生存於寒冷且乾燥的氣候環境,

泥河灣批毛犀,批毛犀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非常大,

牠毛長、耳細、脚短、身體毛皮肥厚,能適應嚴寒的氣候環境。

埃氏馬,跟現生馬一樣,四足都只有一個腳趾,其餘都已經退化,

埃氏馬的頭骨長度超過北美真馬的頭骨,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真馬。

短角麗牛頭骨,在和政地區發現的短角麗牛體型較大,兩隻角較直或微微向內彎。

102-03-30真馬動物群

離開特展區,先在館內用餐後,再帶兄妹進入生命科學廳的恐龍廳,

恐龍廳內的珍貴原件標本包含甲龍頭骨、6隻竊蛋龍群體埋葬的化石標本、特暴龍的頭骨,

以及1隻很完整小暴龍的骨架,另外還有4隻機械恐龍,包含1隻高4公尺的暴龍與2隻迅猛龍。

102-03-30恐龍常設展

繞到館外,戶外還放置了2隻恐龍模型,是三角龍與暴龍的大對決。

102-03-30館外恐龍

這次的介紹以從龍到獸特展與恐龍常設展為主,

當天我們有參觀生命科學廳,聆聽了有關水母的專題解說,還看了陶土拉胚示範,

科博館展出內容很多,逛上一整天也不夠,約下午4點多離開,結束這趟豐富的旅程。



分類